湖南龙山土家族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谭芃
七月十号,实践队的队员们从各地来到了湖北恩施,再从恩施出发前往龙山县。恩施是鄂西的一座旅游城市,游客很多,城市面貌也很不错。龙山县则是位于湘鄂交界的一座偏远的小县城。无论是恩施还是龙山,这个片区都是传统的土家族文化区。从恩施到龙山,主要的交通方式是乘坐小型的客运巴士,在山路上行进两三个小时。
龙山像是被喧嚣的世界遗忘的一粒珍珠,是一座边城。县城修建在大山之中的河滩上,酉水和桥架河围绕。酉水对岸还静卧着湖北来凤县。龙山是边城,是湖南的一个角落,与对岸湖北的兄弟县共生,说的是西南官话,保存着土家族的风俗人情,这是文化板块之间的一个裂隙。
繁华的商业如同桥架河为县城源源不断地注入了活力,龙山是一座既传统又开明的小城。提前联系好的宣传部门的负责人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帮助我们联系好各个单位,在他们的帮助下,我们也拿到了龙山县非遗的传承人联系名单。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将走访他们,了解他们的现况,听取他们的意见。
武林中的高手总是毫不起眼的隐居在市斤之中,就像《功夫》里面,猪笼城寨中的谭腿、铁线拳、八卦棍。龙山县城北的一条小巷中,住着竹雕大师王仕辉。一栋小楼就是他的住处兼工作室还兼陈列室。《岳阳楼》、《土家山寨》、《中国梦》等作品既磅礴大气,又细致入微。小楼中也有千秋世界,老人心中也有着不灭的竹雕梦。
山里的县城不大,有了水就有了灵气,水给了县城灵魂与生命。县城南,黎秋梅的“博物馆”就靠近桥架河。河水如同织锦,卷起灿烂的小城,织锦如同河水,穿过悠长的历史。土家织锦博物馆靠着黎秋梅老师的一双巧手建立起来,这双手上有怎样的魔法?一穿一梭织出新郎新娘的喜悦,织出对孩子的祝福,织出丰收的欢腾,织出对平淡生活的热情。
在县城里的毕兹卡演艺公司(摆手舞传习所),我们也受到了热情的招待。这是一所官方机构,经过单位转企的改革,目前成为一家文化企业。工作人员让队员穿上土家族的传统服饰体验了一把土家人的感觉。与经理的谈话也让我们了解到了龙山人在当代对于文化发展的奋斗与努力。
县文化馆在县城最繁华的路口。杨文明老师的家就在这里。杨文明老师为我们讲述了他与土家锣鼓“打溜子”的相遇,还有几十年的学艺经历。还现场为我们展示了钹的打法,让我们欣赏了一段打溜子的作品。老艺术家对打溜子这门技艺充满了热情,对年轻人也十分关心和爱护。历经岁月沧桑而怀有赤子之心,身怀绝技而平易近人,这就是老艺术家的风骨。
龙山县已经是世界的一隅,从龙山再出发,去往一座古镇,里耶,一路上风光无限。里耶的深山里隐居着一位高人,就是土家梯玛彭继龙老师。梯玛在土家语中即为巫医、法师,他们在做法的时候常常吟诵歌谣,即土家族的史诗。在历史的特定背景下,这一民俗的传承注定坎坷多舛。数一数老人的白须,便知道人生的起伏,便知道梯玛歌谣中的传奇故事。
本次社会实践以传统民俗保护为题,核心是走访传统民俗保护的第一线——传承人。他们是民间自发与政府支持二者的结合之处。非遗原本是官方的概念,非遗背后却是民间生生不息的文化活力,是艺术家和百姓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和热爱,这才是传统文化保护最大的力量。这是我们始料未及的收获。
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是故事,历史也好,文化也好,背后都是故事,传统文化的流传有无数的故事,连同传承人的故事和我们的故事,希望能被记忆永久珍藏。